Chairlady's Column on Metro Daily-Sep 2015

(published on Metro Daily, in Chinese only)

2015年9月4日:背負更大責任


凡物皆有可觀,每個物種在大自然中皆有獨特角色,各司其職,缺一不可。聯合國大會最近首次通過野生動植物反走私的決議案,關注到近年非法走私野生動植物擴大的現象,以及對經濟、社會及環境的整體負面影響;例如中美兩國於今年都收緊監管象牙貿易,可見國際社會的持續關注。然而,新聞焦點之外,近年最猖獗的大宗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物種卻是穿山甲!

穿山甲共有八種,分布在非洲及亞洲各四種。牠們生性溫馴,是地球唯一有鱗片的陸生哺乳動物,倘若受驚就會縮成一團。雖是夜行動物、視力不佳;但透過靈敏的嗅覺和觸覺捕食螞蟻為生。牠的細長舌頭可達40厘米,是厲害的捕蟻利器。穿山甲鱗片類似人類指甲與頭髮,由角質蛋白組成;可是傳統醫藥認為牠的鱗片和肉有活血通經效果,因而慘遭大量捕獵,數量急跌。中華穿山甲和馬來穿山甲已於201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提升為極度瀕危級別,情勢相當險峻。對此,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曾支持在尼泊爾有關中華穿山甲的野外考察及教育工作;以及在越南訂定護理守則,減低從非法市場充公獲救的馬來穿山甲的死亡率,並進行相關公眾教育工作。

穿山甲在香港是受法例保護的動物,買賣穿山甲鱗片或食用穿山甲肉都屬違法。單於2014年5及6月,香港已檢獲逾3噸穿山甲鱗片,一般估計,每3隻穿山甲身上才有2公斤鱗片,試想想,那是5,000條生命啊!如果我們再不行動起來,下一代即將失去目睹牠們的機會了!

人類或許是唯一因私欲而捕殺其他動物至絕種的生物吧?我們在歷史洪流中若一介蜉蝣;但無止境的貪婪私欲卻幾乎吞噬了這個地球。作為一位母親,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將面臨無可逆轉、一片荒蕪的星球。我們感恩,在香港這個國際城市成長,有較多機會接受教育和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背負更大責任---設法去盡力保護牠們!

 

2015年9月11日:「蟹鱟」在秋天


近日涼風颯颯,驀然已經入秋,又到郊遊好季節。親近大自然,可以行山、燒烤、野餐等;此外,讀者曾否想過一舉多得,既能郊遊又可認識生態,甚至保護香港的「活化石」的活動?例如8月底,一群參加了由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OPCFHK)與城市大學(城大)合辦「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的中學生,就到了下白泥將馬蹄蟹放歸野外和清潔泥灘活動。

科學家估計,馬蹄蟹(鱟)在4億多年前已存在,或比恐龍更早出現。鱟的藍血製煉成的「鱟試劑」拯救無數生命;不過,這種「活化石」卻難逃因過度捕撈,或因棲息地受城市擴張而萎縮,迫使牠們面臨絕種的威脅。「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透過人工繁殖和飼養來增加現存野外馬蹄蟹的數量。不過,牠們的棲息地泥灘卻時常遭人遺忘;若泥灘受到污染,那更多保育工作也可能是治標之策。

泥灘是馬蹄蟹的育幼場和產卵地,初生馬蹄蟹需要在泥灘生活長達十年,待成熟後遷往近岸海牀生活。如果泥灘在這段時間遭受污染或破壞,馬蹄蟹生長至成熟的機會就大減。泥灘是物種富饒的生境,扶養無數涉禽和候鳥,是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大功臣。泥灘其貌不揚,常遭人忽略它獨特的美麗和價值。因此,OPCFHK舉辦了多次清潔泥灘活動,為初生及幼年馬蹄蟹提供最適合的成長環境。

今屆香港生物多樣性節正如火如荼進行,我希望更多市民透過各種活動了解這個獨特生境,認識馬蹄蟹,甚至參與清潔泥灘。保育基金將於十月舉行「基金之友-泥灘考察及清潔活動」;在九月十二日香港國際海岸清潔運動當天,保育基金也在「赤柱廣場」設立與馬蹄蟹有關的攤位遊戲,屆時歡迎各位蒞臨,和你「蟹鱟」,攜手為保育發力。

 

2015年9月18日:見「鶥」知著


時令白露,天氣轉涼,秋意漸濃,北方的候鳥正開展南下過冬的千里之行。香港是聞名的觀鳥者天堂,因我們是重要的候鳥棲息點和中轉站。古人最欣賞人鳥和諧共存,例如說「鳥鳴山更幽」,就是感受到鳥兒相伴,人更沐浴於安靜澄明之境。

有一種美麗卻袖珍的雀鳥名叫靛冠噪鶥,尤以藍灰色的冠頂和鮮黃色喉部而知名。靛冠噪鶥的繁殖期為每年4至7月,社交性相當強,同群的鳥兒會共同照顧幼雛;在危急時會敵愾同仇,一起擊退體型更大的敵人,發揮鳥類中罕見的合作與互動行為。

牠的故鄉在江西婺源,是中國獨有的品種,目前全球僅錄得少於300隻,較國寶級大熊貓更稀有。牠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評為極度瀕危,正在瀕臨絕種的夾縫中掙扎求存。

靛冠噪鶥喜歡靠近民居的地方築巢繁殖下一代,原因未明。這習性原應獲得人類愛護有加;但接近人類,反令牠們容易被騷擾、捕獲、甚至搗「蛋」破壞。為此,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年特別贊助一項研究,包括探究江西婺源靛冠噪鶥的越冬地及繁殖行為,透過加深了解,才可更有效地保育牠們。當然,教育是保育的一個重要支柱,除了不要捕捉、騷擾牠們和偷取鳥蛋之外,無論在香港或遠在婺源,觀鳥時必須有責任感。人類是以外來人身份探訪鳥類的暫居地或生境,無論是觀鳥或拍攝鳥類,都必須以盡量不影響鳥類活動為準則,避免使用閃光燈,也不要驚嚇、驅趕或餵飼牠們,盡量減少干擾牠們。

物種與物種之間和諧共存,各司其職,每個物種皆為唇齒相依,編織成千絲萬縷的關係網,構成龐大而精密的平衡。人類在關懷、保育不同物種時,實際上也為我們建構更健康的生態環境,與身邊其他物種蓬勃地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