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蟹
 概览

学名:
在香港发的品种: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其他地方发现的品种:
美洲鲎​( Limulus polyphemus
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

保育状况(公布年份)
美洲鲎 – 易危 (2016 年);近危 (1996 年)

中国鲎 – 濒危 (2019 年);资料不足 (1996 年)

圆尾鲎和南方鲎 - 资料不足 (1996 年)

估计野生种群数量:
不详
寿命:
约20年
栖息地:
年幼马蹄蟹在潮间带的沙滩和泥滩生活;成长后,便到20-30米水深的海底生活

马蹄蟹(学名:鲎),是古老的海洋螯肢动物。虽然名字中有「蟹」字,却跟蟹没有关系,而是蜘蛛和蝎子的近亲。

马蹄蟹的身体可分为三部份:前部分较大的头胸部、细小而呈六角形的腹部,和一条长长的剑尾。它们的头胸部和腹部呈「头盔」状,上面前端有复眼及单眼,「头盔」下有六对节肢、口部和五对片状的鳃。马蹄蟹的剑尾直而长、坚硬,有助保持平衡;亦可在搁浅翻转时,帮助回复到背上腹下的位置。

在繁殖季节,马蹄蟹会在涨潮时聚集到泥滩上。当雄性找到伴侣后,便会紧紧抓住雌性的背部,由雌性带领雄性到滩上寻找合适地点,挖掘小洞穴并产下的卵子,雄性继而把卵子受精。雌性会分批产卵,总共可以产下6万至12万粒卵子。但马蹄蟹首年由卵子成长至年幼马蹄蟹的机会卻只有万分之一(0.001%)。

 
 马蹄蟹的重要性
「活化石」的神奇蓝血

马蹄蟹在进化史及生物学上,皆具有极高的价值。马蹄蟹早在4.75亿年前(奥陶纪下旬)已存在,比早期恐龙还要早2.3亿年在地球上出现。而其形态在过去数亿年没有多大的改变,故有「活化石」之称。另外,马蹄蟹的蓝血在提取后可制成「鲎试剂」,快速而准确地检测由细菌产生的内毒素,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医疗药物、产品和设备是否受到污染,对人类的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威胁
估计野生种群数量:
不详

香港马蹄蟹数量:
在2002年至2009年间,香港的马蹄蟹数量大幅减少超过九成。而2012年的研究显示,本地的年幼马蹄蟹数量已减少至约不足一万只(仅余约4,500只年幼中国鲎和3,000只年幼圆尾鲎)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育状况:

EX
EW
CR
EN
VU
NT
 
LC
DD

 

 

美洲鲎 – 易危 (2016 年)
中国鲎 – 濒危 (2019 年)
圆尾鲎和南方鲎-资料不足


*香港的中国鲎和圆尾鲎均并未被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的受保护物种之一

人类过度捕捉作食用、海螺渔饵和医疗用途 产卵和供年幼马蟹成长的泥滩因海岸发展和污染而消失 被俗称「鬼网」的弃置渔网或渔具缠绕致死

 

 保育基金的工作
马蹄蟹校园保母计划

简介

  • 让中学生亲身饲养由城市大学人工繁殖的年幼马蹄蟹,并在约半年后将它们放归野外

 

目的

  • 培养学生对野生动物保育的兴趣
  • 增加马蹄蟹的野外数量

 

成果

  • 自2010年,合共84间学校超过2,700名学生已参与计划,并将超过1,300只马蹄蟹放归野外,部分马蹄蟹的成长速度迅速,适合植入晶片后放归野外作追踪监察

 

 
香港年幼马蹄蟹种群普查

简介

  • 为全港最大型年幼马蹄蟹普查计划,于2014年7月展开,让学生、商界及公众人士在17个马蹄蟹产卵和育幼地点进行数量普查

 

目的

  • 记录香港年幼马蹄蟹的数量及分布
  • 了解年幼马蹄蟹数量的变化趋势
拨款资助马蹄蟹保育项目及促进国际交流
  • 保育基金多年来一直拨款资助马蹄蟹的研究和保育工作,包括研究人工繁殖、野放方法及效果,和栖息地保护等
  • 2011年,保育基金赞助首个在香港举行的「亚洲马蹄蟹保育国际工作坊」,集合国际知名的马蹄蟹专家就保育亚洲区内的马蹄蟹商讨策略
  • 2014年,保育基金与其他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机构携手成立了『两岸三地鲎保育联盟』,以实践区域性马蹄蟹资源综合保育和近海生态保护
 
清洁泥滩,修复马蹄蟹栖息地
  • 保育基金定期举办泥滩清洁活动,让市民或企业员工参与,协助修复野生马蹄蟹的栖息地
 
 你如何帮助

拒买马蹄蟹
除了减少污染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之外,不吃和不购买马蹄蟹也可以帮助存护它们的。

加入基金之友
保育基金定期为「基金之友」的会员举办保育活动,当中包括清洁泥滩活动,携手修复马蹄蟹栖息地。 请即加入「基金之友」,除了透过月捐或单次捐款,更可参与和支持我们的保育工作!

 

立即捐款资助保育研究
您的捐款可大大推动野生动物保育工作,让我们一同帮助更多的物种,资助更多有关保育的研究,携手共建美好明天!请支持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于亚洲区的野生生态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