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报「有晴天地」8月号

(published on Metro Daily, in Chinese only)

2015年8月6日:穿白短裤的「洋葱头」

亚洲地区有不少珍稀物种,德氏乌叶猴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样子趣怪,看后令人难忘。德氏乌叶猴尾巴长长,头顶毛发直竖,俨然是个「洋葱头」!它们出生时竟然是橙黄色;长大后毛色却变得乌黑。其次,远看它们似是穿了米白色短裤,因为从腰部至大腿外侧毛色呈米白色。

 德氏乌叶猴是越南独有物种,现存仅有两百多只,剩下八个细小族群、生活在碎片化的栖息地,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度濒危」级别,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之一。 1990年代它们还有约320只的数量,散布在19个族群中。可惜的是,敲起警钟仍未能警惕人类滥杀滥捕的行为,在短短20年间,它们数量锐减百多只,其中十个栖息地已不见其踪影,估计当中五个族群的数量只有数只。最大族群数量也少于140只,苟存于一个全面禁捕的自然保护区中;科学家估计,未来只有这个族群可侥幸繁衍下去。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HK)于2013至2015年资助法兰克福动物学协会,在当地的11个栖息地考察,发现它们夏季时虽在不同地域作息;但冬季来临时有避寒的习惯,通常躲在石灰岩的洞穴或缝隙休息,因此研究员集中在冬季实地考察。由于石灰岩地貌险要,而德氏乌叶猴通常藏身于浓密丛林中,一般人难以目测观察,研究队伍因此需访问当地原居民查询德氏乌叶猴有关习性,并于悬崖底部搜集它们粪便,透过基因测试技术来辨别不同个体。

法兰克福动物学协会早于2011年起将三只人工饲养的德氏乌叶猴放归大自然,成功补充野外种群数量。此外,他们致力扩大保护区范围,还游说将保护区的规格提升至国家公园层次,争取更大力量来保护这珍稀物种

 

2015年8月14日:让野猴回归野外

上周末是炎热的立秋,虽然秋意未浓,但估计读者开始野外郊游活动了。凡到访过狮子山或城门郊野公园的旅客,往往看到不少野生猴子种群,它们因为过去受到游人喂饲而令数量大增。目前金山、狮子山及城门三个郊野公园共有22个猴群,共有约1,600只,最大的猴群逾250只。

渔护署于1999年期实施禁止喂饲野猴的法例,以鼓励野猴回归郊野觅食天然食物。然而,市民非法喂饲,部分野猴亦习惯性向人讨食,于是人猴间冲突的消息仍不绝。我们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HK)扮演了平衡人猴之间冲突的重要角色,自2009年起受渔护署委任,我们为雌猴进行内视镜微创输卵管结扎手术;并于2014年为雄猴进行输精管结扎手术。这两项绝育计划,已成功将本港野猴出生率由2009年的逾6成降至近年低于3成。该计划的目标,就是为上述三个郊野公园内至少八成的雌猴进行绝育手术,控制猴群数量
以减低人猴冲突的机会。

OPCFHK特别派出两位生态调查员每天数点野猴数量,了解它们栖息地范围与作息形态,以及族群数量和出生率等数据。每两周在野外设置大型捕猴笼,由兽医为野猴注射麻醉药并检查身体,杜虫及注射疯狗症疫苗。这种内视镜微创绝育手术过程只需4至7分钟,仅针对青年和成年的野猴,可令它们永久绝育,但仍保留野猴完整生殖系统可正常交配。我们并在它们胸口附近纹上代表不同猴群的纹身,当野猴在麻醉药力消退后再放归野外。

野猴移居本港渊源流长,在1920年代兴建水塘时,由于植物「马钱」遍布水塘范围,有机会污染水源,所以港英政府当年引入爱吃马钱的猴子。猴子当年为港人解决民生问题,我们今天怎能以怨报德?让我们下决心,由今天开始,立志缔造人猴和谐共存的环境。因此,我们别忘了郊游时不要喂饲野猴,避免在野猴前进食,或携带背心胶袋,让野猴真正地在大自然环境下安稳生活。

 

2015年8月20日:燕鸥离巢的神话

上周读者也许察觉到一则鸟类保育界的重大喜讯,就是曾被认为已绝种60年,数量少于50只的中华凤头燕鸥,在香港及内地保育团体
携手努力下,于今年繁殖季节招引了至少52只中华凤头燕鸥聚集,令该种群估计数量显著上升至接近100只。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HK)联同香港观鸟会及国际鸟盟近日宣布,第三年的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计划非常成功,除了有破纪录数量的燕鸥到韭山列岛的铁墩岛繁殖,竟然录得至少16只幼鸟离巢回归野外!研究员已经连续两年在5月至8月初驻守岛上,监察它们的繁殖行为,在今年8月4日,20位来自内地及美国的专家为31只凤头燕鸥系上不同编号的足旗,协助研究者稍后在繁殖地或越冬地识别个别燕鸥。

OPCFHK自2008年起拨款,支持国际鸟盟保育中华凤头燕鸥的工作,包括向学生及公众进行教育及宣传切勿捡拾鸟蛋的信息;举办研讨会;开展修复栖息地及招引海鸟繁殖等工作。其实,这个种群恢复计划之目的不限于保护中华凤头燕鸥,背后目标更为了恢复中国沿海日渐消失的海鸟种群,并鼓励更多跨国或跨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唤起亚洲地区对燕鸥和其他海鸟的保育精神。

OPCFHK今年资助国际鸟盟开展长达三年的计划,继续监察韭山列岛的种群,并开展中华凤头燕鸥的迁徙研究和印尼东部潜在越冬地的调查。在2014及15年,我们赞助了三名香港大学生参与研究员陈承彦先生的野外工作达两周,见证我们在保育中国海鸟任务上的历史里程。透过这些毕生难忘的实地体验,我希望能激发更多年轻人参与保育工作,让更多保育人员新血加盟,齐心为本港及邻近地区的跨地域保育工作发挥所长。

 

2015年8月27日:上天厚赐丰富物种

香港在世界版图上犹如沧海一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点;但香港位于亚热带地区,弹丸之地却拥有悠长的海岸线、山峦起伏、平原幽谷、从西面的咸淡水交界的珠江口至东面磅礴的太平洋、无数小岛星罗棋布,这一切造就了优越的地理条件:森林、河溪、红树林、岩岸、珊瑚礁等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承载着逾万种不同物种繁衍其中,例如卢氏小树蛙和曲翅萤更是香港独有的品种。

上天厚爱,赐给本港市民如此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着多样生物聚居于这一点,大家要感恩和珍惜。对此,特区环境局及渔农自然护理署近日联手本地大学、民间组织及绿色团体,合办为期三个月的第一届<香港生物多样性节2015「爱.识自然」>活动,提供逾120
项展览、讲座、工作坊、生态旅游、比赛、义工计划等活动,希望唤起公众珍惜和实地体会生物多样的重要性。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OPCFHK)多年来关注亚洲野生生态的保育工作,尽力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境。除了资助保育研究及生态环境修复等工作,OPCFHK也和本港不同机构合作,举办各类活动,努力提高市民对生物多样性和保育工作的意识。例如今年10月及11月,我们主办「基金之友-泥滩考察及清洁活动」和「基金之友-中华白海豚考察之旅」,欢迎关心保育的市民热烈参与。当然,小学生的参与也不可或缺,他们可在11月底前参加<「我」的理想家园绘画比赛>。参赛小朋友要代入海洋动物的视觉,用它们的角度描绘自己的理想家园,借着绘画来认识海洋生物的世界(childrenart.org/hk/blog)。

香港生态环境的保育工作任重道远,有赖各位具专业知识的热心人士默默支持,携手守护这个珍贵的生态宝藏。在今届的香港生物多样性节,我们诚邀每位市民踏出第一步,来认识、珍惜本地物种,加入生态保护行列,一同分享这份独特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