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蟹普查計劃

背景


2014年起,保育基金進行全港最大型的年幼馬蹄蟹普查,普查於全港17個泥灘上進行,包括下白泥、貝澳、水口及尖鼻咀等等地方。

 

調查目的:

  • 調查年幼馬蹄蟹在產卵和育幼地點的分佈及數量
  • 比較過往的數據,找出年幼馬蹄蟹的數量轉變趨勢

馬蹄蟹的簡介

馬蹄蟹(學名「鱟」)早在4.75億年前(奧陶紀下旬)已存在,比早期恐龍還要早2.3億年在地球上出現。而其形態在過去數億年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有「活化石」之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種之一。馬蹄蟹在進化史及生物學上,皆具有極高的價值。近年來,這種「活化石」因棲息地不斷受到人為因素影響,面臨絕種的威脅。香港城市大學於2009年進行的調查發現,由於馬蹄蟹的棲息地受城市發展所干擾,牠們在香港某些沿海泥灘的數量在2002至2009年期間大幅下降九成。

重要性

「活化石」的神奇藍血

馬蹄蟹的藍血在提取後可製成「鱟試劑」,快速而準確地檢測由細菌產生的內毒素,被廣泛應用於檢測醫療藥物、產品和設備是否受到污染,於醫學上有重大的貢獻。

 

威脅

人類過度捕捉作食用、海螺漁餌和醫療用途 產卵和供年幼馬蹄蟹成長的泥灘因海岸發展和污染而消失 被俗稱「鬼網」的棄置漁網或漁具纏繞致死
 

幼年馬蹄蟹種群普查

普查方法

馬蹄蟹種群普查主要以兩種方式進行:隨機樣方調查和樣線調查。隨機樣方調查可推算岸上年幼馬蹄蟹的密度,但由於年幼馬蹄蟹的密度低,樣線調查可補充隨機樣方調查數據的不足。

 

  1. 隨機樣方調查

於泥灘上設四條平行於海岸線且等距的樣線,再於每條樣線中隨機放置五個8米乘8米的樣方,測量及記錄樣方內馬蹄蟹的數量、頭胸甲寬度、品種、附近的水溫、鹽度、酸鹼值及溶氧量。

 

  1. 樣線調查

由兩位普查員於樣線上相距兩米位置行走,沿樣線尋找並記錄馬蹄蟹的數量及品種。

 

普查結果

  1. 17個地點中,當中有11個都找到年幼馬蹄蟹的蹤影。
  2. 估計超過2,000隻年幼中國鱟及2,400隻年幼圓尾鱟在香港生活。
  3. 在白泥及下白泥能找到香港六成的年幼中國鱟;沙頭角亦找到香港三成半的年幼圓尾鱟。

你如何幫助

拒買馬蹄蟹
除了減少污染和保護環境之外,不吃和不購買馬蹄蟹也可以幫助保護牠們

加入基金之友
保育基金定期為「基金之友」的會員舉辦保育活動,當中包括清潔泥灘活動,攜手修復馬蹄蟹棲息地。 請即加入「基金之友」,除了透過月捐或單次捐款,更可參與和支持我們的保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