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公布,2024年与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合作于香港水域处理共41宗鲸豚搁浅个案,当中30宗为江豚、四宗为中华白海豚、七宗为其他品种的鲸豚。
保育基金的科学团队自2006年起与渔护署的人员合作,组成「海洋生物搁浅行动组」(行动组),以跟进及调查香港水域内的鲸豚搁浅个案。当渔护署透过1823热线收到鲸豚搁浅报告时,便会派出行动组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海洋公园的兽医、动物护理团队和研究专家亦为行动组提供技术支援,包括跟进鲸豚死因的调查工作、采集宝贵的科学数据及更新「香港海洋生物搁浅资料库」。过去19年,行动组共处理超过670宗鲸豚搁浅个案,每年约有20至50宗。
人类活动对鲸豚造成威胁
根据保育基金多年来汇整及分析的资料显示,大部分搁浅鲸豚在发现时已严重腐烂,难以确定死因。在2024年,保育基金观察到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个案有14宗,当中六宗的死因怀疑乃人为因素所致。被发现的鲸豚有的遭绳索缠绕,有的曾被船只撞击,有的受疾病感染(包括肺炎、寄生虫和细菌感染等),或是有其他自身的情况。
![]() |
个案一 2024年5月,一条中华白海豚在大屿山二澳附近被发现颈部遭绳索所缠。从那时开始,行动组一直定期监察及评估其情况。根据观察,目前该海豚活动正常。行动组会持续留意有关情况,以制订相应的行动。 |
个案二 2024年7月3日,行动组于大屿山贝澳发现两具中华白海豚尸体,其中一条为成年母豚,另一条为初生海豚。两具尸体均已严重腐烂,难以判定死因。解剖结果显示,母豚身上有重击造成的瘀伤和血肿迹象,推断为遭船只撞击所致。 |
|
个案三 2024年11月30日,行动组于大屿山石仔埗附近发现一条雄性的成年朗文氏啄鲸(经详细基因检测后确定品种)。行动组与海洋公园的兽医到逹现场后,曾努力尝试稳定及浮起它的身体,并给予支援性的治疗,以减轻其应激反应,但鲸鱼最终因虚弱而在诊断过程中死亡。初步解剖发现,鲸鱼的消化系统内有一个帆布袋,其死因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
|
![]() |
个案四 2024年12月10日,水警于二澳水域发现一条雌性的成年中华白海豚尸体,随后交由行动组进行解剖。 解剖结果显示,尸体表面并无伤痕,消化道内仍有大量食物,显示其生前进食和健康状态良好。从其子宫及卵巢的状况推断,海豚近期曾经生育。解剖亦发现其肺部有多处出血、气管有红色液体,推测为死后海水灌入及肺部出血累积,但支气管及细支气管未见异常,无明显溺水迹象。兽医鉴定其死亡属应激或休克所致,但解剖结果不足以对其死因作出结论。 |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主席暨海洋公园公司主席庞建贻表示:「鲸豚在维持海洋生态的健康及平衡扮演关键角色。保育基金一直与渔护署紧密合作,并得到海洋公园经验丰富的兽医、动物护理及科研团队大力支持,积极以行动应对香港的鲸豚搁浅问题。通过深入了解鲸豚受伤或死亡的原因、觅食习性、接触的污染物及基因关系等因素,我们可以制订出更有效于本港水域保护鲸豚的方案。同时,我们亦致力加强社区教育,推动各界携手保育香港的海洋生物资源。」
人类活动如何威胁鲸豚的存活?
化学物品、污水、塑胶垃圾及废弃渔网渔具等会造成海洋污染,严重影响鲸豚的生理功能及健康。此外,船只航行所造成的海底噪音污染,亦会窒碍鲸豚的沟通和导航能力,令它们的生存和繁殖能力受到影响。
推动社区参与 守护海洋生物
为减低海洋动物被缠绕或受塑胶污染的影响,保育基金定期在港举办清洁海岸活动,清除被冲到岸上或被丢弃的渔具(俗称鬼网)、胶樽及其他垃圾。 2024年,保育基金团队联同义工共收集了超过两吨鬼网及其他海洋垃圾。
保育基金亦邀请中国香港潜水总会协助筹办「鬼网特工」培训班,并获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拨款支持。去年,超过50位潜水爱好者透过参与工作坊及至少三次公民科学活动,认识香港的海洋生态及生物多样性、海洋塑胶污染及其影响、正确及安全处理海洋垃圾的方法,以及保护海洋的公民责任等。
众志成城 保育鲸豚
保育基金呼吁大家以行动守护鲸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在香港的栖息环境,包括:
致电1823 通报搁浅事件
市民如发现活体搁浅鲸豚或鲸豚尸体,应尽快致电1823通知渔护署,并提供相关资讯,包括发现搁浅鲸豚的日期、时间及地点、搁浅鲸豚的情况和特征,以及通报者的姓名和联络电话等。有关资料将有助行动组争取时间采取有效行动。
如遇到活体搁浅,行动组会联同相关部门及专家研究营救方案。如鲸豚已经死亡,团队会根据尸体的状况,即场或在「香港海洋生物救护及教育中心」进行解剖工作。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