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湾沙泥滩桦加沙袭港后海洋垃圾激增数倍
海洋公园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带队清理及拯救马蹄蟹栖息地

 

超强台风「桦加沙」上月袭港,大量海洋垃圾,尤其是塑胶超强台风「桦加沙」上月袭港,大量海洋垃圾,尤其是塑胶制品,包括胶袋、胶樽、食物包装,以及鱼网被卷上大屿山水口湾的沙泥滩及红树林中,严重影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濒危」的马蹄蟹的栖息地。海洋公园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的马蹄蟹专家今日率领 公园义工团队共 10 人和另外 3 名成为「大屿山泥滩守护者」的大屿山居民,到水口湾视察及进行净滩活动,减轻当地马蹄蟹所受到的生态威胁 。

马蹄蟹育幼场 垃圾污染成存活威胁

海洋公园公司动物及保育执行总监暨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总监祝效忠指出:「现时水口湾沙泥滩受海洋垃圾污染的情况恶劣,数量比平时多数倍。泥滩上遍布塑胶、废弃鱼网(俗称「鬼网」)等垃圾。不论是被鬼网缠绕,或是误食微塑胶,都会大大增加马蹄蟹的死亡风险,特别是幼体。因此必须人为介入,让泥滩回复洁净,给予马蹄蟹生存空间。 」祝效忠续称:「泥滩或沙泥滩多数位于潮浪较静而沉积物充足的潮间带,养分富饶而广阔,河岸间的红树林落叶亦会为泥滩上的生物提供养料及保护,造就了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各种本地或迁徙而来的滨鸟、甲壳类动物、弹涂鱼等。大屿山水口湾的沙泥滩是濒危物种马蹄蟹的重要生境,为它们提供了理想的繁殖和栖息环境。周围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如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藻类,这对于马蹄蟹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它们会在此育幼和产卵,而初生马蹄蟹需要在泥滩生活长达十年,方能成熟并迁往近岸海床生活。因此,泥滩遭受任何破坏都会令马蹄蟹能够达至成年的机会大大减少。 」

保育团体助马蹄蟹逆转濒危成关键

保育基金是本港马蹄蟹保育的先锋,主要项目包括:

  • 自 2009 年起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推行「马蹄蟹校园保母计划」,鼓励中学生及企业参与照顾人工繁殖的年幼马蹄蟹,至今已有超过 370 间学校及企业支持计划,参与人数超过 7,000 人次,成功将 2,000 只马蹄蟹放归大自然,为保育这个珍贵物种作出贡献。
  • 自 2014 年开始在本港各个马蹄蟹产卵和育幼的泥滩进行马蹄蟹种群普查,去年更与香港中文大学机械及自动化工程学系及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合作,运用全自动无人机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于下白泥泥滩进行为期两年的马蹄蟹普查先导计划,提升普查的成效。
  • 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保育机构及科研团队联手为 25 个监测站进行普查,保育基金负责下白泥、沙头角、鹿颈及东涌湾的监测站,以协助收集有关马蹄蟹的数据。
  • 在大屿山保育基金的资助下,保育基金与大屿山的居民和社区团体合作,于 2024 年 7月开始展开名为「同心保育大屿山泥滩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希望透过教育和社区参与,提高市民特别是大屿山的居民、渔民和旅游业者,对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潮间带 泥滩生态系统的关注。项目招募了当地居民成为「大屿山泥滩守护者」,并提供培训。他们会定期巡逻,针对鬼网缠绕海洋生物及海洋垃圾等问题进行记录,并与保育基金合作采取清除行动,合力守护大屿山的天然资源。

诚邀市民加入净滩行动

此外,保育基金定期举办泥滩清洁活动,清除可能缠绕马蹄蟹的海洋垃圾,减低栖息地污染,凝聚公众力量,为保育工作出一分力。 2024 年 7 月至 2025 年 6 月合共 16 次净滩活动中,有超过 300 人次的义工参与,收集了 300 多公斤垃圾。

市民有兴趣加入保育基金举行的净滩活动,并借此观察及认识泥滩的动物和生态,可填妥保育基金义工登记表格,电邮至 opcf@oceanpark.com.hk 或传真到(852) 2553-5840,加入成为保育基金义工,并留意保育基金公布每次净滩活动招募义工的资讯。保育基金将于 10 月 18 日在水口湾进行下一次净滩活动,有兴趣参与的市民可电邮至gr@oceanpark.com.hk,或透过网上表格报名(是次活动无需预先登记成为保育基金义工),详情请参阅海洋公园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 Facebook 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