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保育团体连手保护世界上最稀有的雀鸟: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破纪录

香港观鸟会、国际鸟盟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联合新闻稿

中港保育团体连手保护世界上最稀有的雀鸟: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破纪录

港专家荒岛守护繁殖地并开展燕鸥迁徙研究

(2015年8月13日 - 香港)香港观鸟会联同国际鸟盟及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宣布,于浙江韭山列岛顺利完成第一个旨在为极度濒危的中华凤头燕鸥作保育的足旗环志项目。这是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计划的第三年, 保育成果比起前两年的繁殖季节更为显著: 至少招引了52只中华凤头燕鸥来到浙江韭山列岛中的一个孤岛—铁墩岛上,并有最少25对在此繁殖。此外,2015年也是首次在所有三个已知的繁殖地(浙江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以及福建省闽江口外的马祖)同时有成功繁殖的记录,而在2014年仅在韭山列岛繁殖。

中华凤头燕鸥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曾经有60年的时间被认为已经绝种。这只「神话之鸟」于2000年在福建沿海的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随后于2004年再在浙江象山县发现一个新的种群。牠仍然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海鸟之一,全球种群数量估计只有少于100只(2014年的全球数量估计不到50只),所知的繁殖地亦只有三处。

2015年是连续第二年有研究员于整个繁殖季节在铁墩岛上进行监测。来自香港的国际鸟盟亚洲部主任研究员陈承彦先生由5月初至8月上旬一直留在岛上监测燕鸥种群和记录牠们的繁殖行为,包括台风灿鸿在七月来袭期间亦恪守本份。当时岛上的植物被充当了燕鸥繁殖群的避难场所,因此在台风期间有95%的燕鸥幼鸟成功活下来。以上种种原因让中华凤头燕鸥幼鸟出巢的数量越来越多:从2013年只有一只幼鸟,到2014年和2015年分别有不少于13和16只燕鸥幼鸟成功存活。今年8月4日,来自中国和美国约20位专家为31只凤头燕鸥系上有独立编号的足旗。这样,若牠们在越冬地出现时,便能够让人识别个体。

陈承彦先生补充说:「这个种群恢复计划的目的不仅是保护中华凤头燕鸥,也为恢复中国沿海日渐消失的海鸟种群。与此同时,我们亦希望鼓励更多国际间的合作,推动亚洲区内燕鸥和其他海鸟的保育工作。感谢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的资助,让我们得以在2015年与印度尼西亚Burung Indonesia(印度尼西亚鸟类保育协会)合作,向燕鸥潜在越冬地的群众推广中华凤头燕鸥的保育工作, 并提高他们的意识。我们正考虑在未来几年在中华凤头燕鸥和大凤头燕鸥身上安装卫星追踪器, 好让我们更了解牠们的迁徙路线。」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总监蒋素珊女士表示:「保育基金早于2008年,已拨款支持中华凤头燕鸥的保育工作。我们很高兴知道,经过几年的努力,这种极危物种有较高的希望能够恢复过来。在2015/16年度,我们将提供三年的支持予国际鸟盟,好让工作人员能继续监测韭山列岛的繁殖地,并开展对中华凤头燕鸥的迁徙研究和印度尼西亚东部潜在越冬地的调查。我们还赞助了三位大学生, 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参与陈承彦先生的野外工作达两周,能见证中国海鸟保育迈向新的里程是一个毕生难忘的体验,我们希望藉此引发年轻科学家参与这项重要的工作。」

这项目的成功是得到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自然博物馆、国家林业局珍稀与濒危物种野外救护与繁育项目、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日本地球环境基金、太平洋海鸟组及国际鸟盟防止灭绝计划资助者Mark Constantine的慷慨资助。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自然博物馆提供后勤支持,令项目得以顺利进行。至于招引所需的燕鸥模型及鸟声播放系统则由美国渔业及野生动物管理局(野生动物无国界)项目提供,我们谨此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