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进行有关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搁浅研究
研究发现海洋污染物透过母胎传播影响海豚胚胎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
(香港,2022年8月19日)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保育基金)致力保护亚洲野生生态长久繁盛丰饶。透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筹款与科研教育的方式,提倡促进及参与亚洲区内务实有效的野生生态保育工作,并重点保育中华白海豚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
 
保育基金资助一项关于珠江口环境污染与中华白海豚健康的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山大学的吴玉萍教授及其团队负责,研究期由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维持了近3年的时间。研究结果发现有部分的搁浅个案都与年幼的中华白海豚有关。研究亦发现海洋污染物能够通过母胎传播,影响海豚胚胎的免疫和内分泌系统。透过各种保育研究项目,保育基金旨在提升亚洲区内保育工作的成效和效率。
 
除了进行现有的眼斑水龟和苏眉等保育项目外,为了让保育基金的工作更有效、更全面地于亚洲区内实践,保育基金亦对过去五个年度的保育项目作出回顾及检讨。透过邀请各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回馈意见,同时分析各获资助项目的工作报告及进行资料调研,务求能够优化现有的项目及制定更完善的未来保育计划。
 
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主席陈晴表示:「由2005年开始,保育资金积极拨款资助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研究项目,透过研究不同物种的栖息及活动,保育亚洲区内的野生生态环境。在2015/2016至2020/2021五个年度中,我们资助了超过150个科研项目,而当中133个项目成功培养了108名年轻科学家以及超过990名保育工作人员。在本地保育工作方面,我们继续与本地大学合作,进行有关淡水龟、马蹄蟹及鲸豚的研究,以维持本地生物多样性。」
 
 
保育基金是次的回顾及检讨主要聚焦四大范畴,包括:
 
1. 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
保育基金成立超过6个亚洲保护区,包括全新开设或经活化、复修或加强保护的区域,超过150,000公顷栖息地因而受到保护或复修。重点研究的物种数量亦有显著增加,当中包括长江江豚、长冠八哥、科莫多龙,以及多种龟类和鱼类,同时亦有12个新发现的物种。另外,保育基金透过设置相机侦测网络、成立巡逻队伍,以及加强当地社群的沟通与参与,致力打击非法贸易及捕猎。
 
2. 教育及宣传工作
保育基金的教育及宣传工作于过去接触超过218,600名群众,包括至少204,000名公众人士和至少10,500名教师及学生。另外,逾一半 (54%) 参与是次检讨的首席研究员表示曾透过不同媒体宣传研究项目和成果,包括报章杂志、电台访问、电视播映,以及纪录片、电子通讯与社交媒体。由此可见,保育基金需鼓励更多的研究人员以不同媒体及方式宣传研究项目和成果,让更广泛的目标受众能够了解保育工作。
 
3. 人才培训
保育基金在中国、柬埔寨、印尼、蒙古、尼泊尔及越南成功推行21个保育项目,培育超过990名保育工作人员,当中包括108位年轻科学家。另外,保育基金亦在邻近地区推行15个驻地培训项目,地点遍布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及尼泊尔,使超过540名在地居民获得培训,建立45,000美元的绿色经济体系。
 
4. 保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与保育基金的重要角色
100% 的受访首席研究员表示曾经在相关地区持续推行部分保育工作或开展新项目,从而达致亚洲区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保育基金的角色方面,有12位首席研究员认为保育基金的资助对其事业发展相当重要,当中更有2位首席研究员先后加入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家小组,进一步推动野生生态的保育工作。
 
保育基金将会充分运用是次回顾及检讨所得的资讯,开创新猷,以改善拨款调配与项目评估的工作,包括制订推广方案;修订项目报告提交模式,以标明量化成果为报告重点;定期跟进已完成项目的新进展;以及了解获资助项目对相关首席研究员的事业发展成效。保育基金透过检讨过去,着眼未来规划,确保所有拨款都能更长远有效地守护物种存续。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