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進行有關珠江口中華白海豚擱淺研究
研究發現海洋污染物透過母胎傳播影響海豚胚胎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

(香港,2022年8月19日)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致力保護亞洲野生生態長久繁盛豐饒。透過與社會各界的合作,以籌款與科研教育的方式,提倡促進及參與亞洲區內務實有效的野生生態保育工作,並重點保育中華白海豚與大熊貓及其棲息地。

保育基金資助一項關於珠江口環境污染與中華白海豚健康的研究項目。該項目由中山大學的吳玉萍教授及其團隊負責,研究期由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維持了近3年的時間。研究結果發現有部分的擱淺個案都與年幼的中華白海豚有關。研究亦發現海洋污染物能夠通過母胎傳播,影響海豚胚胎的免疫和內分泌系統。透過各種保育研究項目,保育基金旨在提升亞洲區內保育工作的成效和效率。

除了進行現有的眼斑水龜和蘇眉等保育項目外,為了讓保育基金的工作更有效、更全面地於亞洲區內實踐,保育基金亦對過去五個年度的保育項目作出回顧及檢討。透過邀請各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回饋意見,同時分析各獲資助項目的工作報告及進行資料調研,務求能夠優化現有的項目及制定更完善的未來保育計劃。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主席陳晴表示:「由2005年開始,保育資金積極撥款資助不同國家及地區的研究項目,透過研究不同物種的棲息及活動,保育亞洲區內的野生生態環境。在2015/2016至2020/2021五個年度中,我們資助了超過150個科研項目,而當中133個項目成功培養了108名年輕科學家以及超過990名保育工作人員。在本地保育工作方面,我們繼續與本地大學合作,進行有關淡水龜、馬蹄蟹及鯨豚的研究,以維持本地生物多樣性。」

保育基金是次的回顧及檢討主要聚焦四大範疇,包括:

1. 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
保育基金成立超過6個亞洲保護區,包括全新開設或經活化、復修或加强保護的區域,超過150,000公頃棲息地因而受到保護或復修。重點研究的物種數量亦有顯著增加,當中包括長江江豚、長冠八哥、科莫多龍,以及多種龜類和魚類,同時亦有12個新發現的物種。另外,保育基金透過設置相機偵測網絡、成立巡邏隊伍,以及加強當地社群的溝通與參與,致力打擊非法貿易及捕獵。

2. 教育及宣傳工作
保育基金的教育及宣傳工作於過去接觸超過218,600名群眾,包括至少204,000名公眾人士和至少10,500名教師及學生。另外,逾一半 (54%) 參與是次檢討的首席研究員表示曾透過不同媒體宣傳研究項目和成果,包括報章雜誌、電台訪問、電視播映,以及紀錄片、電子通訊與社交媒體。由此可見,保育基金需鼓勵更多的研究人員以不同媒體及方式宣傳研究項目和成果,讓更廣泛的目標受眾能夠了解保育工作。

3. 人才培訓
保育基金在中國、柬埔寨、印尼、蒙古、尼泊爾及越南成功推行21個保育項目,培育超過990名保育工作人員,當中包括108位年輕科學家。另外,保育基金亦在鄰近地區推行15個駐地培訓項目,地點遍布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印尼、馬來西亞及尼泊爾,使超過540名在地居民獲得培訓,建立45,000美元的綠色經濟體系。

4. 保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與保育基金的重要角色
100% 的受訪首席研究員表示曾經在相關地區持續推行部分保育工作或開展新項目,從而達致亞洲區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在保育基金的角色方面,有12位首席研究員認為保育基金的資助對其事業發展相當重要,當中更有2位首席研究員先後加入不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專家小組,進一步推動野生生態的保育工作。

保育基金將會充分運用是次回顧及檢討所得的資訊,開創新猷,以改善撥款調配與項目評估的工作,包括制訂推廣方案;修訂項目報告提交模式,以標明量化成果為報告重點;定期跟進已完成項目的新進展;以及了解獲資助項目對相關首席研究員的事業發展成效。保育基金透過檢討過去,著眼未來規劃,確保所有撥款都能更長遠有效地守護物種存續。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