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潮間帶泥灘是生態系統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大嶼山內有許多生態重要地點和生境,例如潮間帶泥灘。在這些潮間帶泥灘中,孕育著海草、軟體動物、節肢動物、以及瀕危物種—三棘鱟(俗稱馬蹄蟹)等等。這些物種各自負責著不同的生態功能,使泥灘成為影響氣候變化的關鍵棲息地之一。然而,因海岸發展和污染,以及大量人為活動所致,潮間帶泥灘受到破壞甚至消失。馬蹄蟹依賴泥灘生境產卵及孕育幼體,卻因一些香港泥灘生境受破壞,而使其種群數量在2002至2009年期間大幅下降九成1。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保育基金)在大嶼山保育基金的資助和不同合作夥伴的支持下,透過教育和社區參與活動,來喚起和提高公眾,尤其大嶼山的村民、學生、漁民和旅遊經營者,對於具有重要生態保育價值的潮間帶泥灘生態系統的關注。此外,本項目亦鼓勵學生和公眾參與公民科學調查,以加深對潮間帶泥灘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東涌灣、水口、貝澳和大澳為此計劃涵蓋的四個主要地點。通過以上與大嶼山公眾和社區團體的合作,推廣良好的郊遊守則以促進泥灘的可持續使用,為生態系統提供在地的保護。
1 Li, H. Y. (2008). The Conservation of Horseshoe Crabs in Hong Kong (Master’s thesi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潮間帶的重要價值
潮間帶指潮汐漲退週期中,潮漲時被海水浸沒、潮退時則暴露的海岸區域。潮間帶能緩衝海浪對陸地的直接衝擊,並提供重要而獨特的生態價值。空曠泥灘及紅樹林是其中一些潮間帶生境地,能有效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暴時海浪的侵蝕;紅樹及海草床則提供落葉作為蝦、蟹等物種的食物。潮間帶亦是孕育多種生物的地方,由細小的腹足綱(例如:螺)、節肢動物及魚類,乃至龐大的紅樹林群落都賴以生存。
四個重點潮間帶泥灘/沙坪
東涌灣
東涌灣是平靜而廣闊的内灣泥灘。多樣的微生境,包括紅樹林、軟泥地、蠔礁以及石灘皆可在東涌灣看到。連接大海的天然溪流:東涌河,將東涌一帶山頭的淡水資源帶到東涌灣。此外,機場阻隔了大部分來自大海的海浪,使東涌灣形成一個平靜的海岸。大量的淤泥因此而累積,形成了東涌灣西南方廣闊而柔軟的泥灘。即使如此,在東涌灣東南方仍有不少的木欖紅樹林、碎石和泥沙混雜的泥灘以及大大小小的河口,增添了其生態意義。東涌灣泥灘是鱟的其中一個重要繁殖地,特別是中國鱟和圓尾鱟;同時,它提供著許多水鳥的食物,並為紅樹林和海草提供了基質。這些棲息地有助於能源循環及海岸穩定,使東涌灣成為一個重要的生態區。
大澳
大澳位於大嶼山最西端,以沿河道兩岸而建的棚屋和古樸的漁村聞名。每年端午節舉行的「龍舟遊涌」更是代表着大澳傳統漁村文化的傳承,使這個小漁村生色不少。除了文化歷史,大澳的生態價值也值得我們關注。泥灘可見於石仔埗、大澳楊侯古廟對出一帶,孕育著銀蝦幼體、螺貝類等生物;加上由廢棄鹽田演化成的補償濕地,有著紅樹林、魚池和沼澤等等微生境,是水鳥、依賴濕地的鳥類和候鳥的重要棲息地。
水口
水口灣是一片廣闊平坦的沙坪,綿延逾一公里。沙坪鄰近淡水出口,除了是鱟的繁殖地,鄰近的生境亦支持了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包括紅樹林底下的彈塗魚、招潮蟹;在河溪可見的蜻蜓、蛙類等等,甚至可找到香港特有的盧氏小樹蛙2。然而,在水口的蜆類採挖活動,例如文蛤(俗稱沙白)、簾蛤等,對生態造成負面影響。國外研究指出,不受監管的掘蜆活動除了導致底棲組成結構及泥灘密度改變3,亦可能會出現幼年鱟被踐踏、遺留垃圾積纍4等問題。
貝澳
貝澳古稱「螺杯澳」,位於大嶼山南區較東面的河谷位置,河川出口處的沙嘴和潟湖能夠吸引大量潮間帶生物聚居及覓食。鳥類如褐漁鴞、黑冠麻鷺等超過180個品種都有記錄在此5。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貝澳沙坪的浪湧較大,生態特性與其他潮間帶泥灘稍有不同。例如以有機物和微生物爲食的斧蛤屬蜆類,浪湧環境會吸引牠們較積極的移動,或是快速鑽進沙中躲避掠食者,所以在那裏,有機會遇見具有高活動能力的蜆類6。
大嶼山泥灘生物
泥灘處於潮間帶及鹹淡水交界之地,主要基質為黏土。泥灘的潮汐週期對於生物出沒的位置、海浪冲刷程度,以及沉積物的大小皆有很大的影響。泥灘有豐富的生物種類,牠們在泥灘的分布,取決於食物資源、適應極端溫度及乾燥的能力,還有獵食和競爭等生物間的相互作用7。
7Tidal Flat Ecolog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Species Interactions. 2012.
螺貝類、雙殼類 泥灘表面或泥沙内充斥著許多不起眼的水生生物,例如螺貝類和雙殼類。進食腐屑或藻類的螺貝類能夠促進泥灘生境的營養及物質循環,而大部分雙殼類的濾食性特徵則有助提高黏土中的透氣度,在泥灘生態及食物鏈中擔當重要角色8。 8Spatial Zonation and Diversity of Bivalves and Gastropods in Mangrove Forests of Casiguran, Aurora, Philippines. 2021. |
|
螺貝類--海蜷屬 形狀修長、螺塔高,常見於遮蔽型泥灘的中潮或低潮區。適應力高,攝食覆蓋沙粒的生物膜和腐質維生。在大嶼山水口,泥灘退潮時可以看到一大群作爲優勢種的灘棲螺緩慢前行,留下一條條痕跡,與水口泥灘的波浪紋路相互交織。 |
|
螺貝類—織紋螺屬 螺身略微起棱,有很長的虹吸管。作爲一種食腐動物,能利用屍體在水裏發出的化學物確認它的位置。 |
|
雙殼類—歪簾蛤屬 殼上的條紋猶如雕刻,有助在泥灘上固定位置。會利用一對虹管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
![]() |
大嶼山泥灘生物種類繁多,其分布及種群數目與其中微生境息息相關。在本計劃裏,小學校園泥灘生態系統教育工作坊的模擬普查,及泥灘生物多樣性調查中實地考察,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生和公衆能夠成爲公民科學家,深入認識各類泥灘生物。各位公民科學家甚至能夠親身取得第一手數據,學習分析普查結果。
馬蹄蟹 馬蹄蟹(鱟科)是一種古老的海洋動物,早在4.75億年前(奧陶紀下旬)已存在。形態至今仍然沒有重大改變,故被譽爲「活化石」。成熟的馬蹄蟹配對後會回到潮間區域產卵,而幼年馬蹄蟹則會在潮間區域覓食和生長,直至成長到成鱟之後再遷移到淺海生活。 |
|
三棘鱟(中國鱟) |
|
圓尾鱟 9Toxicity assessment for the horseshoe crab 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 collected from Cambodia. 2007.
|
![]() |
因受到過度捕捉、海岸發展及污染等威脅影響,馬蹄蟹的種群數目長久成爲重點關注問題。公衆透過參與泥灘清潔與生態導賞活動,可以提高對泥灘生境所受威脅的認知,改善泥灘廢物積聚問題,親身參與生境地修復工作。「馬蹄蟹校園保母計劃」亦培養衆多中學生成爲馬蹄蟹保育大使,參與飼養工作並宣揚保育信息。
紅樹 紅樹林泛指生長在海岸或(亞)熱帶河口交匯處的喬木或灌木群落。紅樹的「紅」字源自紅樹科植物多含丹寧,因為過去被用來製造紅色染料而得名。在大嶼山,可找到香港全部八種真紅樹品種。 紅樹在泥灘的重要性,除了是其他泥灘動物的庇護棲息處外,從樹上掉落、腐化的樹葉也能夠作爲相手蟹等泥灘動物的食糧10,是泥灘食物網中的主要生產者;反之,在紅樹根部生活的螺、蟹和蠕蟲等在挖洞的時候把空氣帶入泥土,亦有助葉片分解,減少缺氧腐化對紅樹的影響。另外,紅樹擁有高儲存藍碳能力,作爲碳庫能有效減緩全球暖化問題11。 10 Sudharaka, A., et al. (2023). "Sesarmid crabs as key contributors to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edimentation in tropical mangroves."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11 Global Significance of Mangrove Blue Carbon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2020. |
|
秋茄(水筆仔) 大嶼山乃至香港本土最常見的紅樹,而本地原生秋茄樹(屬K. obovata 的種)則被認爲比起印度的種群(K. candel)有更高的禦寒能力以及繁殖力12。因其胚軸像一枝枝筆桿掛在樹上,而得「水筆仔」之名。 12 Ecogeographic variation in Kandelia candel from Brunei, Hong Kong and Thailand. 1995.
|
|
桐花樹(蠟燭果) 桐花樹與秋茄同爲胎生植物,指在果實掉下來之後,藏於果皮中的胎生苗會在果皮裂開之後開始生長。葉柄帶有紅色,亦因果實形如蠟燭火光而得名「蠟燭果」。
|
|
木欖(紅茄苳) 木欖組織的丹寧含量很高,使其整體偏紅,尤其是深紅色的花萼以及漸尖的葉端成爲辨認特徵。在東涌灣一帶可看見其龐大種群。
無瓣海桑 無瓣海桑在香港是屬於外來的紅樹品種,在90年代引入至内地,再經水路漂流繁殖至后海灣一帶,以高生長速度和生命力強而成爲部分濕地之優勢種,及後更擴展至大嶼山紅樹林地域。因與本地紅樹競爭生長空間,以及霸佔開闊泥灘以致候鳥覓食和其他泥灘生物生存的空間減少,可能需要對其進行管理與控制工作。
|
|
紅樹林對泥灘生態十分重要。透過公衆講座,大衆能夠更深入認識大嶼山内各紅樹物種,及與其他泥灘生物的關係。
泥灘探索守則
1. 保持環境清潔
請將垃圾帶回市區,清潔回收及棄置。保持泥灘、村落及周邊環境的清潔和衛生。
2. 眼看手勿動
觀察自然生態,但切勿踐踏、觸摸或破壞任何動植物,保護牠們的生活環境。
3. 不干擾、不餵飼
不要干擾野生動物的自然行為,亦不要餵飼牠們,以免影響野生動物的自然天性、影響生態平衡,亦避免為雙方帶來傷害。
4. 靜靜地探索
保持冷靜和安靜,不要大聲喧鬧及招搖,讓自己和他人都能享受寧靜的自然環境及人文風景。
5. 留意預測及即時天氣
在出發前查看天氣預報,避免於天氣不穩定的日子進行泥灘活動。活動期間隨時關注即時天氣變化,預留足夠時間回到安全的地方。
6. 留意潮汐
了解潮汐漲退的時間,預留足夠時間回到安全的地方,避免在潮漲期間仍在泥灘耍樂逗留,確保自身安全。
7. 遵守導賞員或導師建議
參加文化或生態導賞活動,並聽從導師的講解和建議。學習如何正確地探索和保護自然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