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4日,香港)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下稱保育基金)今日宣佈其海馬普查研究團隊於本港海域成功為一隻野生海馬進行標籤,是次突破性標籤行動令保育海馬研究跨出一大步。保育基金一直就本港海域海馬種群數目、個別野生海馬棲息環境及範圍進行研究,旨在為政府及社區提供重要數據,作為規劃長遠海馬及棲息地保育方案之參考。自今年五月開始,保育基金於香港海域進行五次海馬普查,並於6月成功標籤了首隻雄性黃海馬(hippocampus kuda),編號為「801」。保育基金於今年將海馬的考察範圍擴展至本港海域至少34個地點,為4厘米或以上的海馬進行標籤,以監察海馬的長期生存及生長狀況、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及棲息地範圍等。為增加研究的全面性,和讓更多香港市民參與,保育基金聯同香港潛水總會及逾十家潛水店組成「海馬蹤跡網絡」,鼓勵潛水愛好者與保育基金分享海馬蹤跡,以協助監察香港水域海馬的存活情況。
保育基金在2011-2012年在本港海域展開首個全面性海馬普查工作,其後更擴大普查範圍,並為海洋公園內的兩隻海馬進行標籤作為試驗。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高級科學主任冼映彤小姐表示:「今年6月6日,保育基金的海馬普查研究團隊在西貢海域發現一隻體長11.6厘米的雄性黃海馬。海馬研究員為海馬量度身體尺寸,並以衞星定位系統記錄海馬的發現位置和其棲息環境後,便將一片印有『801』編號的細小綠色橢圓形膠片,以柔軟幼繩繫於海馬頸項上。」
有關海馬普查方法,冼小姐補充說:「如以往一樣,4至6位海馬研究員會在水底並排進行搜尋,而其中一位則拉著一部浮動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記錄潛游研究的範圍和發現海馬的地點。當研究員發現海馬時,會首先識別其性別,量度海馬整體高度,以及頭部、身體和尾巴的長度,同時亦會拍下照片作品種確認。所搜集到的資料有助我們了解每個海馬品種的種群結構、分佈、數量和密度。」
研究員將定期到訪曾標籤海馬的研究地點,搜尋及記錄海馬的出沒情況。若再發現標籤海馬,則會再進行記錄,以助日後更深入分析海馬的存活及其於本港水域的生長情況、對棲息地的忠誠度和範圍等。保育基金計劃將會向公眾分享今年的普查結果。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副總監吳守堅先生指出:「保育基金在去年的海馬普查中,於西貢一帶的兩個地點發現1雄5雌,共6隻黃海馬。而今年的海馬普查的標籤工作,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本港水域海馬數目,以及為政府和公眾提供科學數據,讓他們在考慮或規劃沿岸基建工程前,能顧及保育海馬及其生態環境。」
吳守堅先生繼續表示:「為提升公眾對海馬保育的參與度,保育基金正與多個本地潛水團體合作,組成「海馬蹤跡網絡」。我們鼓勵本地潛水愛好者與我們分享發現海馬蹤跡的資訊。當他們在潛水時發現未標籤的海馬,請將海馬照片、海馬大小、發現地點、水深、日期及時間,電郵至opcf@oceanpark.com.hk,以便我們跟進。如市民發現已被標籤的海馬,亦請拍下可清楚顯示標籤號碼的照片,附上拍攝日期、位置和水深資料,以便我們監察其生存狀況。我們同時呼籲潛水人士養成負責任的良好潛水習慣,遵守『不觸碰、不帶走及不騷擾』三大原則,一起保護海馬、其他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態。」
「海馬蹤跡網絡」成員包括香港潛水總會及逾十家潛水用品店,他們會透過其網站和社交網站向會員分享並推廣海馬普查及標籤計劃的資訊。保育基金更鼓勵潛水教練和潛水長,在潛水活動前與學生和潛水人士分享更多有關保育基金的海馬普查計劃和「海馬蹤跡網絡」資料。保育基金將在其網站增加「海馬普查計劃」專頁,介紹海馬現時面臨的各種危機、保育基金的海馬普查計劃、標籤技術和一些保育貼士,讓潛水人士了解遇上海馬時應進行的記錄及與保育基金分享資訊的步驟。
棲息地被破壞、意外捕撈均對海馬種群的健康成長及繁衍構成影響。現時過度捕撈海馬作中藥用途,更令全球海馬數量大幅減少。作為香港的野生生態保育先驅,保育基金呼籲市民一起共同保育這些珍貴海馬物種,並保護海洋生物和珍惜海洋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