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基金再獲漁護署委任進行野猴保育計劃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再獲漁護署委任進行野猴保育計劃

保育基金自2009年起為超過900隻雌性野猴進行絕育手術
成功將出生率降低超過五成
 

(2014年3月31日.香港)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下稱保育基金)今天正式宣佈由今年二月開始獲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稱漁護署)再度委任,為香港郊野公園的野猴進行絕育計劃。自2009年起,保育基金與漁護署通力合作,為超過900隻青年及成年的雌性野猴進行輸卵管結紮手術,以控制本地野猴之數量。此計劃成功把本地野猴的出生率降低超過一半,從2009年約60%降至2013年約30%。根據生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金山郊野公園、獅子山郊野公園及城門郊野公園約有22個猴群,共1,576隻野猴,而最大的猴群約有250隻野猴。此計劃的長遠目標是為八成以上的雌性野猴進行絕育手術。

由於人們過度餵飼,令金山、獅子山及城門郊野公園的野猴數量急速增長。雖然漁護署及後已實施禁止餵飼野猴的法例,但有些野猴已習慣被人餵飼,導致野猴會在郊野公園範圍和附近民居搶奪人們的食物,因而造成滋擾。此絕育計劃為本地野猴保育計劃其中的一部分,致力減低本地野猴的出生率,及控制其野外群落數量,從而減少人們與野猴之間的衝突。

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總監蔣素珊女士說:「整個絕育計劃的成效令人十分滿意,我們很高興可以再次支持漁護署的工作,透過此絕育計劃管理棲息於城市邊緣的野猴數量。自2009年參與計劃之後,年幼野猴佔整個野猴的比率,由2010年的50%,減至現時的31%,充分證明猴群的數量下降是由於新生野猴的減少。我們在過去四年不斷改善絕育手術及野猴生態調查的方式。吸取過去的經驗,我們深深明白到成功的保育計劃,實有賴政府的全力支持,更需要長期實施,而非一次性的干預即可達至減少數量的目標。」

蔣素珊女士補充:「香港不少市區地帶毗鄰美麗的大自然環境,而這些自然環境同時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可是,人們過度餵飼野猴,導致牠們快速繁衍,結果更因部分野猴走出其棲息地,或接近人類尋找食物,造成人類和猴子之間的衝突。因此,我們需要有效地控制野猴數量,好讓野猴和人類能和諧地相處。」

每兩個星期,保育基金的團隊會在野外設置大型的捕猴籠以捕捉野生猴子,為牠們進行絕育處理;在夏季,由於受炎熱天氣所影響,捕捉的次數會減少。保育基金的野猴生態調查員會先將野猴引入大籠內,當閘門關上時,工作人員便會為牠們注射麻醉藥、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杜蟲,及注射瘋狗症疫苗。只有成年和青年的雌猴會被挑選接受內視鏡微創絕育手術,此技術不但可令雌猴永久絕育,同時亦可保留雌猴的子宮讓其進行交配行為。這四年所累積的經驗令手術時間大大縮短,整個手術過程可於4至10分鐘內完成。手術完成後,工作人員便會為雌猴紋身作為已接受絕育手術的標記,而不同的紋身圖案亦代表不同的猴群。雌猴麻醉藥力過後,工作人員便會在當天將牠們放歸野外。

由兩位保育基金野猴生態調查員每天進行的數量調查,提供各項重要的資料和數據,包括每個猴群棲息地的範圍和用途、族群數量和出生率等。這些資料對於評估現時絕育計劃的成效,和規劃未來的保育政策是不可或缺的。

漁農自然護理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石仲堂先生說:「漁護署在過去多年實施禁餵及絕育計劃,目的為控制野猴數目。野猴群落數目及出生率均有下降的趨勢,證明這些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前往郊野公園的市民為免受到猴子的騷擾,亦應注意一些事項,如不要在野猴面前進食或手持背心膠袋等。如被猴子滋擾,可致電1823通知本署跟進。」

蔣素珊女士總結:「公眾在本地野猴數量的管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我們不應再餵飼牠們。當野猴習慣了只在牠們的自然棲息地尋找食物,牠們的出生率會回落至自然的水平,而滋擾市民的事件亦會隨之減少。」